孩子,咱家不窮
作者|逆旅主人
?
孩子八歲的時候,我們買了新房搬了家,居住條件改善了,也因此背了一筆銀行貸款。
外婆跟孩子提過這事,有一天吃晚飯時,孩子問我家里欠了多少錢,要怎么還? ?
我說一百多萬,每個月還,二十年還清。?
她想了想,鄭重地說:等我長大了,賺錢幫你還給銀行。?
我說不用啊,我和爸爸努力工作,每個月多還點,用不了二十年。?你長大自己白手起家就好。
過了些天,我去接她放學,她和幾個同學坐在臺階上正擺弄一些器械。
見了我,便起身跟我走,又忍不住一直回頭看。
我問她看什么?
她說:“好羨慕上科學興趣班的同學,好好玩。”?
“你不能上嗎?”我問,“是老師挑人去的?”?
“不是,我沒報名。”她搖頭。?
我心里一動,問她:“你不會是舍不得讓我花錢吧?”?
“是啊,要四百多塊錢呢!你還要還銀行的錢。”她沒有否認。?
我又好笑又心疼,花了十幾分鐘跟她解釋向銀行貸款是一種普遍選擇的方式,不是因為家里很窮。?
到晚上,她去洗澡時發現有三四條新浴巾疊放在一起,忽然說了一句:我們家真的不窮,有這么多條浴巾。?
雖然這邏輯實在怪異,但我終于放心了。
以前曾看過新聞報道,說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懂得生活的壓力,養成勤儉節約的作風,裝窮十幾年。
孩子果然非常懂事、勤快云云。
然而這種所謂的“窮養”我是不敢茍同的。?
一方面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信任的人本應該是父母,而父母用持續的欺騙與謊言親手打破了他的信任。
以后,他還怎么敢相信別人,又該如何與他人建立穩定的關系??
另一方面,裝窮與真窮不一樣,裝窮必須要一直告訴孩子家里很窮。
事實上,“窮”這個字眼在孩子心里根深蒂固,要花費很長時間才可能擺脫它的陰影。?
孩子的心智成熟度只要追得上他的身體年齡就很好,他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和理解需要時間,需要試錯。
當父母的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,給他一個家,一個安全的避風港。
孩子去幼兒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……
一次次離開家出去經歷風雨,時間由短到長,挑戰由小到大。
家始終是孩子的休養生息之地。
回家可以放松身心、補充給養,整裝再出發,直至終于長大成人,有能力獨自面對這個世界。?
父母裝窮,讓孩子以為家岌岌可危,回到家也不能卸下包袱,還要遮風擋雨,是想讓你的孩子成長成什么樣呢?
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是無可奈何的事,它是用犧牲孩子的童年、用心智的非正常成熟換來的。
催熟的果實和正常生長成熟的果實能完全一樣嗎??
物質上窮或者不窮,是各人的緣法,無可厚非。
記得小時候我家的許多東西是自制的,一年四季母親都在縫補一家人的衣服鞋襪。
新舊的布料摻雜,廢棄的棉手套拆出線來,都能在她手中變出漂亮的花樣。
很多婦人夸我的衣服樣子新巧,來向我媽取經。?
家里的蠟燭是父親做的。
將一塊蠟慢慢融化,把棉線搓成長條,在蠟水里滾過后直直放入收集來的大小藥瓶里做為蠟芯,再將蠟水倒入瓶中,待蠟重新凝固。
一群圍觀了好久的小朋友們跟著爸爸浩浩蕩蕩地去垃圾場砸瓶子,取出粗細、長短不一的蠟燭來。?
有一次,爸爸回家,特別高興地告訴媽媽因為一項什么工作做得好,單位額外發給他七十塊錢獎金。
兩人一商量,就帶著我們兄妹倆上街買衣服了。
我們第一次穿上了全新的不是媽媽手工做的、不是哥哥姐姐給的衣裳。?
我是在工作后忽然想起這件事,再聯系到很多細節才明白那些年家里其實是窮的。
只是父母從未向我們哭窮,而是自己把壓力扛了,留給我的是溫馨的家的回憶。?
從那以后,家境應該是逐漸好轉。
因為家里開始添置電器,衣服也買成品,我終于有了合腳的水鞋。
但媽媽仍會不時給我們做上一件衣服,我們的鉛筆也是爸爸手工削好的。?
這樣的家庭教育后果是我對貧富貴賤不敏感,對物質沒有太強烈的欲望。
我不贊同窮養,不是說不讓孩子吃苦受累。
而是指不要讓孩子陷于物質貧窮匱乏的心態。
前些天,朋友告訴我,為了打消女兒暑期參加學校出國游學的念頭,她騙孩子說家里窮,爸爸媽媽賺錢很辛苦,只夠勉強交學費的。?要出國就沒錢交學費了。
我問為什么這么做?
她說:
一是學校要求父母陪同,夫妻倆都抽不出時間;
二是感覺孩子不懂得節制,喜歡什么東西就要買,想讓她改變一下。?
她還說效果挺好,因為孩子立刻擔心了,生怕不能上學,所以再也不要求去游學。
只是非常羨慕那些可以出去的孩子。
當她購物的時候,孩子還會著急,怕她花了錢就不夠學費了。?
我跟她說了我的看法,我認為告訴孩子真實的原因比騙她要好。
她家孩子讀的是很貴的私立學校,如果孩子以為家里很窮,可能會在同學中自卑,不敢提正當的要求。
甚至為了省錢而主動減少與同學的交往、壓制興趣愛好、放棄喜歡的玩具、書等等。
這些成長過程中的缺失對人的性格的影響是長大之后難以消除的。?
更何況這個窮還是騙她的。
很多父母裝窮只裝一半,自己的生活水準并不降低,只是嚇唬孩子。
當孩子知道真相后,知道原來自己放棄掉的機會和樂趣都是欺騙的結果時,讓他情何以堪,不怕弄巧成拙嗎?
勤儉持家、量入為出是美德,與貧富無關,它的踐行需要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而不是對孩子的欺騙。
于我,是再也不想看到孩子為了替我省錢而主動放棄自己愛好的樣子了。?